翻開付思量的履歷,可謂是眾人眼中的頂級學霸。以2003年重慶涪陵理科狀元的佳績入讀清華建筑系,畢業后憑借豐厚的項目獎學金遠赴美國學習。他于項目中開拓了眼界,決定報讀哈佛的設計學碩士,繼續探索著建筑的更多可能性。
于頂流學府走出,加之在美國紐約KPF、芝加哥SOM以及荷蘭的OMA大都會等多間世界頂級設計公司的任職經歷,每一步都在構筑著他跨國際、跨領域的多維設計觀。師從雷姆庫哈斯等設計大師,使其設計彰顯反形式主義的態度,聚焦非剛需設計的價值——滿足人的更高層次的生活追求。
建筑是感性生活的理性投射,付思量常感惋惜:過去地產時代的高速發展,無心卻洗刷著原本屬于一座城市的獨屬記憶,撕扯著城市延續性的脈絡。他始終認為,珍貴的記憶與認同感是一座城市的靈魂,而在未來,他希望將更多元的設計手法,以綿薄之力守住城市建筑空間的有機成分。

更多詳細內容:設計留學生 | 付思量:從清華到哈佛,用跨學科思維弱化設計界限
【舒服】,是與謝柯接觸過的人的共識。謙遜溫潤,如沐春風,其人與其作劃上了等號?!懊總€空間和人一樣,都有自己的狀態,我需要首先確定自己的狀態是舒適的、是自由的,所呈現的空間才會是自由的,是如人般可以和時間一起成長沉淀的?!睂τ谥x柯而言,這樣的狀態并不是一開始就有的,需要在時光洪流中發現自己的熱愛所在,并在日漸繁忙且嘈雜的世界中保持自我,扎根于當下的生活,深度思考當地文化與人文在新環境中的呈現方式。他認為,設計從另一個角度來說,是一種創造真實且有溫度的空間的手段,空間狀態的契合度是設計師應該關注的重點,設計手法或所謂的技術反而不在首位。
大理,不僅是謝柯的“第二個家”,也影響著他對生活的感知度。這座城市在逐漸成為知名旅游地后,依舊保持著【緩慢而平和】的內在力量,它總是能夠在某一個安靜的瞬間劃過人們或急躁或憂慮的內心,慢慢與之對話安撫,讓人們在這一刻關注當下和自己?!瓣P注人物與生活”,是謝柯作品里傳達的核心,與大刀闊斧的視覺創新不同,他更在意的是心理層面的體驗;生活化的設計理念令其作品充滿鮮明的個人特色,同時,也正是對生活化的具體個化,其空間的表達在共象之下敘述著一個個不同的溫暖故事。

更多詳細內容:大咖來了 | 謝柯:與真實相處,敘寫當下的自然詩篇
每一段對話的表達,都能夠輸出明晰的觀點,及關聯性的洞見,讓俞挺的對話處處伏筆著智識。品美食,寫美文,創美學,他以一種看似“不正經”的敘事方式,輕松消解俗常的古板秩序,將其中“探尋多樣化生活之美”的真諦娓娓道來。我們無法以語言道盡這樣具有層次感的型格,謹以關鍵詞去展示其設計思考及人生美學。
“相較于熱愛和謀生,設計更確切的定位,是我拿來向這個世界和社會,表達自我觀念與態度的工具?!?br />
每個設計師都有其個人的設計使命,以及與設計關系相處方式的不拘一格,這是眾多華語設計百花齊放的活力所在。從四十年華語設計發展的微觀脈絡,即設計開拓者們的個人事業行走路徑來說,個體對設計的探索,更像是一場尋找和確定“我是誰”的命題。一路與人,與建筑,與空間的碰撞中,成為更好的自己,也逐漸煉成了各騁所長的獨門絕學。

更多詳細內容:設計人物 | 致敬 · 俞挺:建筑設計界的哲人與詩人